加入游戏福利群,提供微信账号密码,就能免费领取豪华装备?72小时后登录查收,钱没丢,但号没了!
近日,开福法院审理了一起盗卖微信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案情简介:2020年3月,被告人罗某某、谢某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共同出资注册成立了一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招聘业务总监、财务、业务员,从事犯罪活动。
业务员在QQ群伪装成“客服”,谎称公司与腾讯官方有合作,可以免费领取皮肤或游戏道具,需要代为登录微信进行操作,骗取被害人微信账号密码及支付密码。“客服”将虚假的领取成功截图发送给被害人,同时反复强调:72小时内不要修改密码。待登录满72小时后,公司组长将微信账号修改密码、变更绑定手机号,解绑微信号及银行卡,删除微信好友及微信朋友圈,微信账号所有人便无法登录及找回微信账号。
罗某某、谢某将骗取的微信账号以人民币80元至650元不等的价格出售。2020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间,共骗取4344个微信账号,卖出1371个,非法获利468435元。
法院认为:微信是一款社交软件,微信账号中实名认证的公民个人信息无法更改替换和删除。
被告人罗某某、谢某违反国家规定,非法获取含有通信内容等个人信息后出售,违法所得五万元以上,其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依法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被告人罗某某、谢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法院判决:
一、被告人罗某某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二、被告人谢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三、对本案违法所得人民币四十六万八千四百三十五元,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四、扣押在案的违法所得及供犯罪所用的财物依法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五、责令被告人罗某某、谢某删除非法获取的微信号及相关个人信息;
六、责令被告人罗某某、谢某在省级以上媒体公开赔礼道歉。
法官提醒: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上出现五花八门的骗局。在网上使用聊天、游戏等软件时,一定要仔细地观察,注意保护个人资料信息,不可随意注册、填写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银行卡号、微信密码等私人信息。如果掉入不法分子所设的网络陷阱,应当迅速保存涉案证据,并及时报案,尽量减少损失。